简淙欣
金秋时节,申城又迎来农展会的密集期,各地优质农产品将轮番来沪吆喝。现在的农展会,并不好办。像前阵子有几场涉农展会,人气就略显不足,不过倒是给人留下一点思考。
今夏,市郊瓜果一度出现“卖难”,于是,有关方面就在市区举办了一场大型农展会,邀请各区县的农民和合作社进城销售,并请广大市民到现场选购优质瓜果。初衷蛮好,但果农并不买账,因为三四天的展销,实在消化不了多少瓜果,何况还需要辛辛苦苦运进城。而不少市民虽有心帮农民一把,但专门赶到展会来买瓜果,在电商物流活跃的今天,又有多少人愿意费这个时和力?
其实,这种好事大可换一种方式来做。既然几天的展会解决不了实际问题,那么,是否可以帮助打通常规障碍,将其延伸到社区、写字楼去,办一个个微型展销会?如此,市民购买起来方便,而农民也能卖得更好。有关部门还可以借助各种网络平台来发号召、发信息,推动产销对接,将其办成一个网上的“爱心农展会”。
国庆长假前的长三角乡村旅游博览会,也遇到了类似尴尬。虽然上海郊区和周边省市的农业部门、旅游部门和农家乐景点参与积极性普遍较高,纷纷组团前来搭建展台、发放资料、发布信息,但最终又有多少市民来到现场认真仔细地逛一个个展位?对不少年轻市民来说,即使他们准备要去某个地区旅游,最便捷稳妥的方式其实也是上网查阅旅游信息、网友评价,上网预订门票、酒店等。到展会上看静态展示,领取一堆资料,甚至被认为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。
那么,乡村游之类的农展会是否就没有举办必要?也并非如此。比如,可以借鉴实体商业转型的思路,大大增加体验类活动的比重。就说乡村旅游博览会,一些地区景点若能在现场推出旅游产品“零元起拍”等活动,或是旅游线路的优惠预订活动,必能集聚人气。还可以通过营造免费WIFI环境,吸引人们进行线上线下互动,在带给大家全新体验和优惠的同时,也可以逐渐把人气导流到各自的景区上来。
总之,农展会要想提升吸引力,就不能再办成封闭的展会,也不能只盯着三四天的销售额。农展会,也到该转型的时候了。
原标题:农展会该转型了